首页 > 酒店新闻 > 酒店行业动态

平博·pinnacle「中国」官方网站|合道行业新闻|台湾专利被大陆甩在身后的三个原因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 23:48:15    次浏览

根据近三年的申请量数字来看,可以发现外国人的申请案量并未明显衰退,意即台湾当地人减少申请才是出现衰退的主因。已故的知名历史学者黄仁宇最知名的著作,就是分析明朝末年衰亡原因的“万历十五年”。在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当中,明朝既无重大民乱也没有发生战争,但黄仁宇却从几桩极其寻常的事件中看出明朝潜藏的危机,并断定这是明朝从盛转衰的关键一年。 2014年的台湾专利环境,与万历十五年所描述的情境其实不谋而合。表面上企业与政府都按表操课,也没有出现特别重大的专利侵权诉讼,但若拉长时间、拉高观点来分析,就会发现台湾的专利环境早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困境,更远比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所描述还严重得多。2015年,若知识产权局再不能成功抢救台湾一去不回的专利申请量,恐怕未来只能感叹为时已晚了!在近日公布的“五大局受理专利商标申请概况”中,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曾提及台湾地区受理发明专利申请件数已连续2年下降,3年来减少9.4%,这个数字乍看之下还能接受,但实际上衰退的程度却远不只如此。 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廖承威组长分析,根据近三年的申请量数字来看,可以发现外国人的申请案量并未明显衰退,意即台湾当地人减少申请才是出现衰退的主因;而在台湾当地人当中,一直高居发明专利申请量龙头的鸿海精密,衰退情形又特别严重,在2010年后就开始逐年缩减在台湾的专利申请,2014年的申请量更连2013年的一半都不到。对于这种变化,世博科技顾问执行长、前鸿海法务长周延鹏解释,这是出自于他对鸿海的建议。“鸿海不只在台湾减少申请,在全世界都减少,”周延鹏更特别指出,台湾的专利权人的败诉风险太大,使得台湾专利的价值也随之减损。司法判决与行政运作的不同步,是台湾专利界另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。从2008年台湾“知识产权法院”成立以来,最为人诟病的一点,就是专利权人的胜诉率实在太低。以目前最新(2013)的统计为例,民事专利案件的一审判决原告胜诉只有20件不到,但败诉却超过百件,也就是说专利权人倘若认为有人侵犯自己的专利权而告上法院,能够透过司法来“讨回公道”的比率只有10%左右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结果,就是司法失去其公信力;从历年的收件状况来看,在2010年达到1800件左右的高峰之后,台湾“知识产权法院”的每年新收件数也跟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一样,已经连续三年衰退。 2008-2014台湾“知识产权法院”专利民事诉讼一审判决与新收件数变化 然而,真正值得业界警惕的,还是台湾专利质量的长期积弱不振。根据汤森路透的全球百大创新机构调查,2014年时台湾共有两家机构入选,分别为工研院以及联发科技。这项从2011年开始执行的调查除了参考各机构的发明专利获证量外,也把获证成功率、专利布局全球化程度以及被其他单位引用的频率纳入考虑,试图从量化数据中得出质化的评比。最后公布的名单也不再进行排序,只会针对入选机构的国别和产业加以分类,所以更能看出各产业与国家在创新活动上的努力。然而,在这项调查过去4年的历史中,来自台湾的机构除了前述两家以外,也只有台积电在2013年时入选过一次,比起每年都有3~7家机构入选的韩国,台湾地区输了一大截,更不用说一直在亚洲居领先地位的日本;而大陆的华为,也在2014年首度入选。不论从数量或质量的观点来看,台湾专利的危机都已经迫在眉睫,需要大破大立的革新。为了提升台湾专利价值,廖承威表示,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已经规划了一系列的措施,例如清理积案计划,目标是把发明专利的平均审结期间在今年底时降到24.5个月,也正研商办理推迟专利实体审查,来满足专利申请人对于技术商品化时程和专利布局的需求,也会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专利合作,包括外界期待许久的PPH(专利审查高速公路)制度,都是今年的规划重点。这些努力固然值得肯定,却掩饰不了企业策略转向以及市场规模不如人的现实。申请专利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都相当庞大,从企业观点来看,原本就得审慎评估其投资报酬率;至于市场规模,台湾地区原本就落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,这更不是提升台湾“知识产权局”的审查速度或服务质量能够扭转的。与其夸言要提升台湾专利价值,现在真正急迫的,应该是不让台湾专利价值继续贬值,例如加强对权利人的保护,提升审查质量(并非缩短审查期间)以降低败诉率,并在专利鉴价、交易等基础建设上更加完善,让台湾当地的科技企业愿意继续留在台湾投入研发并申请专利,才能避免万历十五年所描述的悲剧,在2015年的台湾重新上演。